19/6/09

My sweet home

Melbourne ~ 墨爾本,一個以文化、藝術、體育及休閒著名的城市。

曾在墨爾本旅遊局工作一年多,也製作過介紹這個城市的多媒體出版品。但意外地,對這個也算是另一個家的城市,竟然沒有做個完整的整理及記錄。也許是時候,把一些想法、生活的點點滴滴,跟這城市有關的,陳述出來~~~

“Meet you under the clock”

大家相約時最常說的話,也由於Flinders Street車站位於市中心的原因,傳統、富有歐洲風味的吸引力,成為讓大家下班後相約晚上狂歡的首選地點。

來到墨爾本,首先的第一個印象是,傳統與未來感相交錯的城市。置身在其中,能充分感受到歐洲的悠閒,以及大城市的繁忙、喧鬧。傳統中帶有藝術美感的建築物,夾雜在未來風格的高樓大廈中,形成強烈的對比,但卻有另一番的風味,也讓這個城市有了許多的稱號: 小歐洲、花園城市、藝術之都等…
曾被許多朋友問過,澳洲不是有種族歧視嗎? 白澳政策之類的嗎? 面對這些問題,不知道該讚嘆台灣的教育成功,帶給台灣人如此的刻板印象。還是該替台灣人沒有國際觀,這件事感到惋惜。在墨爾本,真的很難感受到被歧視的感覺。雖然居民外表相貌、語言、生活習慣不盡相同 (390萬人口來自233個國家,超過180種語言),但每個人都抱著學習的態度,去尊重包容與自身不同的文化,這也是多種族文化城市的特色。也許是台灣人在外語能力的欠缺,很難融入澳洲當地的生活及文化,但這應該不能歸咎於是種族歧視。至少在外語能力較好的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華人身上,看不到所謂的種族歧視,反而是相當受歡迎的族群。畢竟英文能力的不足,不是澳洲人的錯吧~

猶記得讀書時,親身接觸到許多文化融合的經驗: 研究所同學許多是混血兒,同時會說超過五種語言。最要好的朋友,竟然會超愛日本文化…而現今用流利的日文在日本工作中 (註: 好友為波蘭裔澳洲公民,197cm的白人)。同時也認識了許多華人的第二代,雖然各來自台灣、香港、中國,但卻不會去特別排斥對方。反而造就了能說多種方言的優勢 (中文、粵語、福建話、客家話、潮州話)…等等。

白澳政策確實是存在過,就像台灣曾有過的228白色恐怖一樣,不可被否認。但自1970年後,澳洲政府從教訓中學到了更多,也從教育中告訴孩子們種族融合的重要性。種族,早已不是澳洲的問題了,從身邊朋友的混血兒下一代,即可印證。 正因為墨爾本的多元文化,也間接地形成每個區域的特殊性。像是著名的義大利街 (Lygon St.)、希臘區 (Lonsdale St.)、地中海區 (Brunswick)、中東區 (Coburg)、越南區 (Footscray)、到唐人街 (Lt. Bourke St.) 及華人區 (Box Hill)…等等。想要享受各國的美食及生活,搭個電車,很輕易地就可以接觸到。無論是義大利的Pasta,或是希臘的什錦肉捲Souvlaki,還是印尼的炒麵Mii Gore,都挑動每個人的味蕾,這也難怪墨爾本有美食之都的稱號。

墨爾本是所有澳洲城市中,最具有運動氣息的。而四季分明的氣候 (攝氏-1~47度的四季溫差,親身經歷),更幫助墨爾本廣泛地發展體育及休閒活動,從夏日海上的衝浪到冬天山裡的滑雪,都讓墨爾本人為之瘋狂。也正是這個原因,墨爾本總括了所有代表澳洲的國際賽事活動,從年初的澳洲網球公開賽、一級方程式賽車、到世界摩托車錦標賽,而大家所熟知的奧運,則早在1956年就舉辦過了。這幾年台灣很瘋迷的單車行,墨爾本也早已完整地規劃,成為全世界領先的單車城市。這也是為何墨爾本人很少看的到胖子的原因所在。

藝術,是墨爾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。富有藝術氣息的墨爾本,除了帶給民眾許多的藝術饗宴外,更是吸引世界上許多藝術人,來到這裡一展身手。從博物館裡古典及當代的藝術,到街頭隨處可見的表演藝術,展現了大都會中,另一面的人文氣息,也將這都市叢林點綴地多采多姿、生意盎然。

墨爾本的美,是需要細細去品嚐的。漫步在寧靜假日的公園裡,也許是上帝賜給墨爾本居民,最棒的禮物,最美麗的邂逅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