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下了台南去看兄弟的小公主,順便去了趟海安路藝術造街,走完整條海安路並看了作品後,有了蠻失落的感覺,倒不是創作理念的不認同,而是對於這些公共藝術的嘆息。
當初對這個案子會有興趣,是去年底僑委會舉辦的公共藝術交流,當時的講師針對這個造街計畫的案子,大力的宣傳推薦,希望僑胞能在世界上宣揚台灣藝術的用心。
也就是因為這樣,趁著下台南的機會,想親自體會台灣公共藝術的成果。怎知所看到的,與研討會中所看到的美麗新世界,有相當的落差。
雖說這公共藝術的案子,已有四五年的歷史,但以政府主導的公共藝術觀點來看,與當初所提出的口號: 海安路,另一種想像,另一種可能,形成強烈的諷刺~
雖說台灣的氣候較為濕熱,但也不致於對公共藝術造成極大的損傷。政府定期的對於公共藝術的維護,才是讓這些作品能長久保存的關鍵。很明顯的,台南市政府讓這些對藝術愛好的人,失望了。
台灣的藝術,要如何擺脫短視近利的迷思呢? 公共藝術真的不只是為了消化預算,搞幾個活動,熱熱鬧鬧個幾天就結束了。藝術家所冀望的,無非是能將自己的創作,在完善的保存下,讓更多的市民欣賞。
這也道盡了台灣對於藝術的消極態度,相較於鄰近的幾個國家,香港、日本,甚至是新加坡,都有相當大的差距。
真希望高雄城市光廊的成功案例,未來能在台灣處處可見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