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聽到一個超經典的:
好問題~~不過~
要如何讓一隻獅子
騙自己做一隻綿羊呢?
~~~身為獅子的妳們倆~~
19/6/09
My sweet home
Melbourne ~ 墨爾本,一個以文化、藝術、體育及休閒著名的城市。
曾在墨爾本旅遊局工作一年多,也製作過介紹這個城市的多媒體出版品。但意外地,對這個也算是另一個家的城市,竟然沒有做個完整的整理及記錄。也許是時候,把一些想法、生活的點點滴滴,跟這城市有關的,陳述出來~~~
“Meet you under the clock”
大家相約時最常說的話,也由於Flinders Street車站位於市中心的原因,傳統、富有歐洲風味的吸引力,成為讓大家下班後相約晚上狂歡的首選地點。
來到墨爾本,首先的第一個印象是,傳統與未來感相交錯的城市。置身在其中,能充分感受到歐洲的悠閒,以及大城市的繁忙、喧鬧。傳統中帶有藝術美感的建築物,夾雜在未來風格的高樓大廈中,形成強烈的對比,但卻有另一番的風味,也讓這個城市有了許多的稱號: 小歐洲、花園城市、藝術之都等…
曾被許多朋友問過,澳洲不是有種族歧視嗎? 白澳政策之類的嗎? 面對這些問題,不知道該讚嘆台灣的教育成功,帶給台灣人如此的刻板印象。還是該替台灣人沒有國際觀,這件事感到惋惜。在墨爾本,真的很難感受到被歧視的感覺。雖然居民外表相貌、語言、生活習慣不盡相同 (390萬人口來自233個國家,超過180種語言),但每個人都抱著學習的態度,去尊重包容與自身不同的文化,這也是多種族文化城市的特色。也許是台灣人在外語能力的欠缺,很難融入澳洲當地的生活及文化,但這應該不能歸咎於是種族歧視。至少在外語能力較好的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華人身上,看不到所謂的種族歧視,反而是相當受歡迎的族群。畢竟英文能力的不足,不是澳洲人的錯吧~
猶記得讀書時,親身接觸到許多文化融合的經驗: 研究所同學許多是混血兒,同時會說超過五種語言。最要好的朋友,竟然會超愛日本文化…而現今用流利的日文在日本工作中 (註: 好友為波蘭裔澳洲公民,197cm的白人)。同時也認識了許多華人的第二代,雖然各來自台灣、香港、中國,但卻不會去特別排斥對方。反而造就了能說多種方言的優勢 (中文、粵語、福建話、客家話、潮州話)…等等。
白澳政策確實是存在過,就像台灣曾有過的228白色恐怖一樣,不可被否認。但自1970年後,澳洲政府從教訓中學到了更多,也從教育中告訴孩子們種族融合的重要性。種族,早已不是澳洲的問題了,從身邊朋友的混血兒下一代,即可印證。
正因為墨爾本的多元文化,也間接地形成每個區域的特殊性。像是著名的義大利街 (Lygon St.)、希臘區 (Lonsdale St.)、地中海區 (Brunswick)、中東區 (Coburg)、越南區 (Footscray)、到唐人街 (Lt. Bourke St.) 及華人區 (Box Hill)…等等。想要享受各國的美食及生活,搭個電車,很輕易地就可以接觸到。無論是義大利的Pasta,或是希臘的什錦肉捲Souvlaki,還是印尼的炒麵Mii Gore,都挑動每個人的味蕾,這也難怪墨爾本有美食之都的稱號。
墨爾本是所有澳洲城市中,最具有運動氣息的。而四季分明的氣候 (攝氏-1~47度的四季溫差,親身經歷),更幫助墨爾本廣泛地發展體育及休閒活動,從夏日海上的衝浪到冬天山裡的滑雪,都讓墨爾本人為之瘋狂。也正是這個原因,墨爾本總括了所有代表澳洲的國際賽事活動,從年初的澳洲網球公開賽、一級方程式賽車、到世界摩托車錦標賽,而大家所熟知的奧運,則早在1956年就舉辦過了。這幾年台灣很瘋迷的單車行,墨爾本也早已完整地規劃,成為全世界領先的單車城市。這也是為何墨爾本人很少看的到胖子的原因所在。
藝術,是墨爾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。富有藝術氣息的墨爾本,除了帶給民眾許多的藝術饗宴外,更是吸引世界上許多藝術人,來到這裡一展身手。從博物館裡古典及當代的藝術,到街頭隨處可見的表演藝術,展現了大都會中,另一面的人文氣息,也將這都市叢林點綴地多采多姿、生意盎然。
墨爾本的美,是需要細細去品嚐的。漫步在寧靜假日的公園裡,也許是上帝賜給墨爾本居民,最棒的禮物,最美麗的邂逅~
曾在墨爾本旅遊局工作一年多,也製作過介紹這個城市的多媒體出版品。但意外地,對這個也算是另一個家的城市,竟然沒有做個完整的整理及記錄。也許是時候,把一些想法、生活的點點滴滴,跟這城市有關的,陳述出來~~~
“Meet you under the clock”
大家相約時最常說的話,也由於Flinders Street車站位於市中心的原因,傳統、富有歐洲風味的吸引力,成為讓大家下班後相約晚上狂歡的首選地點。
來到墨爾本,首先的第一個印象是,傳統與未來感相交錯的城市。置身在其中,能充分感受到歐洲的悠閒,以及大城市的繁忙、喧鬧。傳統中帶有藝術美感的建築物,夾雜在未來風格的高樓大廈中,形成強烈的對比,但卻有另一番的風味,也讓這個城市有了許多的稱號: 小歐洲、花園城市、藝術之都等…
猶記得讀書時,親身接觸到許多文化融合的經驗: 研究所同學許多是混血兒,同時會說超過五種語言。最要好的朋友,竟然會超愛日本文化…而現今用流利的日文在日本工作中 (註: 好友為波蘭裔澳洲公民,197cm的白人)。同時也認識了許多華人的第二代,雖然各來自台灣、香港、中國,但卻不會去特別排斥對方。反而造就了能說多種方言的優勢 (中文、粵語、福建話、客家話、潮州話)…等等。
白澳政策確實是存在過,就像台灣曾有過的228白色恐怖一樣,不可被否認。但自1970年後,澳洲政府從教訓中學到了更多,也從教育中告訴孩子們種族融合的重要性。種族,早已不是澳洲的問題了,從身邊朋友的混血兒下一代,即可印證。

墨爾本是所有澳洲城市中,最具有運動氣息的。而四季分明的氣候 (攝氏-1~47度的四季溫差,親身經歷),更幫助墨爾本廣泛地發展體育及休閒活動,從夏日海上的衝浪到冬天山裡的滑雪,都讓墨爾本人為之瘋狂。也正是這個原因,墨爾本總括了所有代表澳洲的國際賽事活動,從年初的澳洲網球公開賽、一級方程式賽車、到世界摩托車錦標賽,而大家所熟知的奧運,則早在1956年就舉辦過了。這幾年台灣很瘋迷的單車行,墨爾本也早已完整地規劃,成為全世界領先的單車城市。這也是為何墨爾本人很少看的到胖子的原因所在。
藝術,是墨爾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。富有藝術氣息的墨爾本,除了帶給民眾許多的藝術饗宴外,更是吸引世界上許多藝術人,來到這裡一展身手。從博物館裡古典及當代的藝術,到街頭隨處可見的表演藝術,展現了大都會中,另一面的人文氣息,也將這都市叢林點綴地多采多姿、生意盎然。
墨爾本的美,是需要細細去品嚐的。漫步在寧靜假日的公園裡,也許是上帝賜給墨爾本居民,最棒的禮物,最美麗的邂逅~
17/6/09
15/6/09
公共藝術的悲歌
前陣子下了台南去看兄弟的小公主,順便去了趟海安路藝術造街,走完整條海安路並看了作品後,有了蠻失落的感覺,倒不是創作理念的不認同,而是對於這些公共藝術的嘆息。
當初對這個案子會有興趣,是去年底僑委會舉辦的公共藝術交流,當時的講師針對這個造街計畫的案子,大力的宣傳推薦,希望僑胞能在世界上宣揚台灣藝術的用心。
也就是因為這樣,趁著下台南的機會,想親自體會台灣公共藝術的成果。怎知所看到的,與研討會中所看到的美麗新世界,有相當的落差。
雖說這公共藝術的案子,已有四五年的歷史,但以政府主導的公共藝術觀點來看,與當初所提出的口號: 海安路,另一種想像,另一種可能,形成強烈的諷刺~
雖說台灣的氣候較為濕熱,但也不致於對公共藝術造成極大的損傷。政府定期的對於公共藝術的維護,才是讓這些作品能長久保存的關鍵。很明顯的,台南市政府讓這些對藝術愛好的人,失望了。
台灣的藝術,要如何擺脫短視近利的迷思呢? 公共藝術真的不只是為了消化預算,搞幾個活動,熱熱鬧鬧個幾天就結束了。藝術家所冀望的,無非是能將自己的創作,在完善的保存下,讓更多的市民欣賞。
這也道盡了台灣對於藝術的消極態度,相較於鄰近的幾個國家,香港、日本,甚至是新加坡,都有相當大的差距。
真希望高雄城市光廊的成功案例,未來能在台灣處處可見~
當初對這個案子會有興趣,是去年底僑委會舉辦的公共藝術交流,當時的講師針對這個造街計畫的案子,大力的宣傳推薦,希望僑胞能在世界上宣揚台灣藝術的用心。
也就是因為這樣,趁著下台南的機會,想親自體會台灣公共藝術的成果。怎知所看到的,與研討會中所看到的美麗新世界,有相當的落差。
雖說這公共藝術的案子,已有四五年的歷史,但以政府主導的公共藝術觀點來看,與當初所提出的口號: 海安路,另一種想像,另一種可能,形成強烈的諷刺~
雖說台灣的氣候較為濕熱,但也不致於對公共藝術造成極大的損傷。政府定期的對於公共藝術的維護,才是讓這些作品能長久保存的關鍵。很明顯的,台南市政府讓這些對藝術愛好的人,失望了。
台灣的藝術,要如何擺脫短視近利的迷思呢? 公共藝術真的不只是為了消化預算,搞幾個活動,熱熱鬧鬧個幾天就結束了。藝術家所冀望的,無非是能將自己的創作,在完善的保存下,讓更多的市民欣賞。
這也道盡了台灣對於藝術的消極態度,相較於鄰近的幾個國家,香港、日本,甚至是新加坡,都有相當大的差距。
真希望高雄城市光廊的成功案例,未來能在台灣處處可見~
14/6/09
龐畢度收藏展
上周末去了趟北美館,看龐畢度收藏展,也趁機看了北美館25年典藏展及方力鈞的作品。
龐畢度收藏展中呈顯了不同藝術家的創作,無論是立體派或是抽象派,皆令人感受到藝術家的獨創性及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在這個年代的我們,也許很難了解當時藝術家創作時的心境,但正是這個原因,卻給了欣賞者更多的想像空間。
也許是自己較喜歡有條有理、線條分明,所以很難接受超現實主義的創作。不過聽聽Katrine對於超現實主義的闡述後,嘗試去想像完全的本我作風,創作出來的作品,反倒是揣摩出一般人在淺意識中,想做卻不敢做的意念。尤其Katrine點出超現實主義的達利,再對照其創作及展覽中錄像裝置的共通性,真令人有會心一笑的感覺。
北美館25年典藏展,則是輾轉的點出自己欣賞的喜好,竟然是台灣早期日據時代的藝術創作。陳澄波、廖繼春與李梅樹的創作,每一筆畫清楚地勾勒出台灣早期的景象及生活。大概是小時候在彰化鄉下長大的關係,對於創作表現出的,有很深的共鳴。讓我不禁回想起夏日的夜晚,大人們站在門前與鄰居聊天,一群小孩子在前面的田裡抓青蛙,互丟泥巴。大概是很珍惜懷念當時的日子,所以欣賞作品時有特殊的感情於中。
展覽中膠彩畫的畫風,我很喜歡。雖然比較缺少景深及陰影的感覺,但明亮的用色,會令人觀賞時心情大好。(純粹個人意見~) 郭雪湖、陳進的作品真的有這樣的感覺喔~~~
至於方力鈞的生命之渺,老實說自己不是學藝術起家的,對於創作中想表達的,確實很難體會。或許是對中國近代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不了解,而難以與作者產生共鳴。但他所創造出的光頭,則是成功地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,把自身想表達的,以光頭的不同主角,及不同的方式,暗喻般地呈現出來。套句周杰倫常說的: 很屌!!!
展期: 2009/5/6~2009/7/12地點: 1A & 1B
龐畢度收藏展中呈顯了不同藝術家的創作,無論是立體派或是抽象派,皆令人感受到藝術家的獨創性及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在這個年代的我們,也許很難了解當時藝術家創作時的心境,但正是這個原因,卻給了欣賞者更多的想像空間。
也許是自己較喜歡有條有理、線條分明,所以很難接受超現實主義的創作。不過聽聽Katrine對於超現實主義的闡述後,嘗試去想像完全的本我作風,創作出來的作品,反倒是揣摩出一般人在淺意識中,想做卻不敢做的意念。尤其Katrine點出超現實主義的達利,再對照其創作及展覽中錄像裝置的共通性,真令人有會心一笑的感覺。
北美館25年典藏展,則是輾轉的點出自己欣賞的喜好,竟然是台灣早期日據時代的藝術創作。陳澄波、廖繼春與李梅樹的創作,每一筆畫清楚地勾勒出台灣早期的景象及生活。大概是小時候在彰化鄉下長大的關係,對於創作表現出的,有很深的共鳴。讓我不禁回想起夏日的夜晚,大人們站在門前與鄰居聊天,一群小孩子在前面的田裡抓青蛙,互丟泥巴。大概是很珍惜懷念當時的日子,所以欣賞作品時有特殊的感情於中。
展覽中膠彩畫的畫風,我很喜歡。雖然比較缺少景深及陰影的感覺,但明亮的用色,會令人觀賞時心情大好。(純粹個人意見~) 郭雪湖、陳進的作品真的有這樣的感覺喔~~~
至於方力鈞的生命之渺,老實說自己不是學藝術起家的,對於創作中想表達的,確實很難體會。或許是對中國近代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不了解,而難以與作者產生共鳴。但他所創造出的光頭,則是成功地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,把自身想表達的,以光頭的不同主角,及不同的方式,暗喻般地呈現出來。套句周杰倫常說的: 很屌!!!
展期: 2009/5/6~2009/7/12地點: 1A & 1B
6/6/09
青春歲月
看到這則新聞,懷念起過去翻牆的日子。
雖然年代已久遠,但卻腦海中歷歷浮現,像是映畫機般的在眼前播放。
深刻與感動的青春歲月,真讓人咀嚼再三,回味無窮~~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ㄟ…餓了啦…等下去楓園吃滑蛋牛…
阿要走幾號門哩,教官最近都躲在後門那裏…
那還不簡單,爬資源中心旁邊那不就好了,上次教官笨得要死,站在牆內對著我們大喊: 給我站住~~瘋了才會站住給他抓…
嗯,就這麼辦~~阿活動中心旁那牆也好久沒練了,下次去練一下…
機啦~肚子很餓,先吃飽再說啦…大不了回來時再去爬那裏不就好了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當時,每天要討論的課題就是: 今天要走幾號門?
經常是和胖子、阿肥、狼狗、大屁幾個同學,翻牆出去吃飯。倒也不是外面的東西比較好吃,只是學校的便當實在…太難吃了~~~
還記得幾個很經典的情節:
@ 阿肥自圍牆上一躍而下時摔個狗吃屎,方知天雨路滑的由來
@ 狼狗翻牆後發現褲子裂成兩半,只好趁下課時在廁所縫褲子
@ 胖子翻牆速度慢,被教官及主任牆內外夾擊,卡再上面不上不下的
雖然沒有被抓到過,但也就是因為牆太好爬了,也讓我在人生中第一次進了警局…未滿十八歲未成年進出電動玩具店。
這些回憶,現在也只能放在心底,好好地收藏起來。
畢竟,終究還是回不到過去的...
時光
2009/06/02 11:04 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北市建國中學學生中午翻牆到校外買午餐由來已久,現在校方接受班聯會提議,下週一起試辦中午外出制度。校友立委認為此舉開明;不過,家長卻質疑,萬一發生意外,誰來負責。
建國中學中午翻牆出外買午餐,早已不是新鮮事。建中生透露,學校緊鄰泉州街、寧波西街的圍牆低,加上有樹蔭遮蔽,圍牆外頭一排小吃店,過去常有學生翻牆外出,不過,校方曾圍捕,但都無法杜絕。
校方也認為,既然禁不了,不如讓學生光明正大進出。就連立委校友黃偉哲及高志鵬也表示此舉開明,認為早該開放了,這可以訓練學生自主管理。不過也有學生表示,限額且外出得換證,其實挺麻煩的。
北市教育局則表示,學生作息管理是學校的權責,通常基於安全與管理考量,中小學生到校園原則必須待在校園,非必要不得外出,對於建中試辦中午外出制度,建議應有配套措施管理。
建中自6月8日至19日試辦中午外出制度,每天中午12時開放500人自由進出校園1小時,創下全國高中首例。如果試辦成功,最快可能9月起全面實施中午解禁。此舉讓其他明星高中如台中一中也考慮跟進。
Ref: 今日新聞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602/17/1kifj.html
雖然年代已久遠,但卻腦海中歷歷浮現,像是映畫機般的在眼前播放。
深刻與感動的青春歲月,真讓人咀嚼再三,回味無窮~~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ㄟ…餓了啦…等下去楓園吃滑蛋牛…
阿要走幾號門哩,教官最近都躲在後門那裏…
那還不簡單,爬資源中心旁邊那不就好了,上次教官笨得要死,站在牆內對著我們大喊: 給我站住~~瘋了才會站住給他抓…
嗯,就這麼辦~~阿活動中心旁那牆也好久沒練了,下次去練一下…
機啦~肚子很餓,先吃飽再說啦…大不了回來時再去爬那裏不就好了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當時,每天要討論的課題就是: 今天要走幾號門?
經常是和胖子、阿肥、狼狗、大屁幾個同學,翻牆出去吃飯。倒也不是外面的東西比較好吃,只是學校的便當實在…太難吃了~~~
還記得幾個很經典的情節:
@ 阿肥自圍牆上一躍而下時摔個狗吃屎,方知天雨路滑的由來
@ 狼狗翻牆後發現褲子裂成兩半,只好趁下課時在廁所縫褲子
@ 胖子翻牆速度慢,被教官及主任牆內外夾擊,卡再上面不上不下的
雖然沒有被抓到過,但也就是因為牆太好爬了,也讓我在人生中第一次進了警局…未滿十八歲未成年進出電動玩具店。
這些回憶,現在也只能放在心底,好好地收藏起來。
畢竟,終究還是回不到過去的...
時光
2009/06/02 11:04 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北市建國中學學生中午翻牆到校外買午餐由來已久,現在校方接受班聯會提議,下週一起試辦中午外出制度。校友立委認為此舉開明;不過,家長卻質疑,萬一發生意外,誰來負責。
建國中學中午翻牆出外買午餐,早已不是新鮮事。建中生透露,學校緊鄰泉州街、寧波西街的圍牆低,加上有樹蔭遮蔽,圍牆外頭一排小吃店,過去常有學生翻牆外出,不過,校方曾圍捕,但都無法杜絕。
校方也認為,既然禁不了,不如讓學生光明正大進出。就連立委校友黃偉哲及高志鵬也表示此舉開明,認為早該開放了,這可以訓練學生自主管理。不過也有學生表示,限額且外出得換證,其實挺麻煩的。
北市教育局則表示,學生作息管理是學校的權責,通常基於安全與管理考量,中小學生到校園原則必須待在校園,非必要不得外出,對於建中試辦中午外出制度,建議應有配套措施管理。
建中自6月8日至19日試辦中午外出制度,每天中午12時開放500人自由進出校園1小時,創下全國高中首例。如果試辦成功,最快可能9月起全面實施中午解禁。此舉讓其他明星高中如台中一中也考慮跟進。
Ref: 今日新聞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602/17/1kifj.html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