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自從去年底到澳洲工作開始,也就中斷了這項好習慣。回台灣後,曾嘗試找回這股動力,卻因為許多事情的發生,熱血的心一直處於低檔狀態。
開始工作後,便下定決心將澳洲型態導入生活,也因此計畫了單日126.74公里的自我挑戰。希望從這個挑戰開始,找回自已對於人生的方向。
清晨5:30,稍微看到一點點的光亮,便起身準備行前工作,尤其是要幫並肩的戰友體檢一下,確認它是處於最佳狀況。清晨6:00出發後,天氣一直不是很好,總是飄著綿綿細雨,不過路上積水的情形並不嚴重,也慶幸不用擔心被急駛而過的大型車洗臉了。陰雨的假日早晨,路上的行人與過往的車輛相對地稀少,這也提升了騎乘的速度及安全性。這次選擇的並不是自行車專用道,而是一般道路的路段,也算是另一種體驗,尤其在這濕冷的早晨裡。
這次行程的規劃依序如下: 新店、中和、萬華、三重、二重疏洪道、五股、八里,終點為十三行博物館。安排十三行博物館為終點,館內的澳洲原住民版畫展是關鍵之一,期待看到澳洲的展覽已經很久了,尤其是能呈現澳洲精神的原住民藝術更是期待。
行程開始的兩個小時裡,享受著難得的清靜,以及與自己的對話。在車流量不大的情形下,也可以思考一些難解的問題。依照自己的配速,趕在8:00以前經由中興橋,順勢進入了三重,並接上了二重疏洪道。一部份原因是擔心車流量變多後的危險性,另一部分是想省下一些時間,於疏洪道中以儲存體力的方式騎乘,而應付最後進入八里的上坡路段。
才剛進入疏洪道,看著越來越密集的烏雲,將天空的光亮變的陰暗不少。才正覺得不妙之時,天空竟下起磅礡大雨。心裡明白疏洪道中是找不到躲雨的地方,而本來出發前就已經有最壞的打算,故也就頂著惡劣的天候向前。一路上行車人的異樣眼光,並不會讓我覺得驚訝。但是對於一些機車騎士呼嘯而過,卻給予精神鼓勵的大拇指,深深地感覺到溫暖。也讓全身濕透的身體,注入了繼續向前的能量。


9:45,進入十三行博物館,也許是假日剛剛開館,又或許是因為天氣不好的關係,遊客的人數比館內的工作人員還少。報名了館內的導覽,雖然只有七個人,但是在安靜的空間裡聽著導覽老師的解說,真是一件相當舒服的事。在常設展有規劃的引導下,就像是看故事書一樣地輕鬆,展場從發現十三行遺址開始,到走進十三行人的生活,都以實物展示及互動的方式呈現。正因為這樣,對於十三行的認知能有完整的吸收,也真是有意外的收穫。(難道真的只能挑人少的時候參觀博物館嗎? @_@)

常設展導覽結束後,馬上接著參觀很期待的澳洲原住民版畫展。過去在澳洲期間,所接觸的都是澳洲大陸的原住民文化及藝術,所呈現的主題,大多以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及爬蟲類,還有表現原始大地的岩石居多,而顏色也以紅色及褐色為主。這次澳洲原住民版畫展則是以南島的原住民藝術為主。生長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原住民,在創作中融入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海洋,而作品呈現的海洋生物,也充分反映出他們對這片汪洋的情感、愛戀。大衛‧包森的Gelam Nguzu Kazi、比利‧密西的Sugu A Madhub,都是我很喜歡的作品。
接近中午時分,走出了十三行博物館,隨手壓了幾張照片,決定與親愛的鐵馬戰友,沿著八里、關渡、士林、市都心、公館、景美、回新店。雖然天氣好轉了,但是陰陰的烏雲仍籠罩著天空,沿途經由自行車專用道,稍微停留在紅樹林公園一會兒,上了關渡大橋直達關渡宮。向神明祈禱拜拜後,依舊沿著自行車專用道騎回士林。

下午3:15,回到家後沖了個澡,躺在沙發上,沒有五分鐘就進入昏睡狀態,也不知道多久後才醒來。清醒後感受到小腿間隱隱作痛,也許要花個幾天才能恢復吧,我想。
在這次挑戰後,深深地覺得好好規劃自己的生活步調,是讓人生過的充實的重要課題。冀望未來的人生能更充滿青春、活力。
真是熱血呀~